新闻资讯
news center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深化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增强金融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能力。8月5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金融支持区域改革开放创新工作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普惠金融试点将逐步扩大
普惠金融是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的重点之一。“下一步,将逐渐扩大普惠金融的试点范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区域金融改革的焦点就是如何通过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模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河南兰考,浙江丽水、台州等地推动了农村金融和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改革试点。陈雨露说,总体看,这些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全局共性的问题探索总结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河南兰考围绕“普惠、扶贫、县域”3大主题,着力提升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水平。浙江丽水探索出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便农取款等一系列成功经验。浙江台州形成以“专注实体、深耕小微、精准供给、稳健运行”为主要特征的小微金融服务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陈雨露表示,人民银行将总结好台州、兰考等试验区的经验,并逐渐扩大普惠金融的试点范围,让普惠金融改革试验真正服务好宏观政策大局。
绿色金融呈现“四个最”
为了持续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2017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份设立绿色金融区域试点。目前,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经验,体现在“四个最”:
——市场发展最快速。从2016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行量跃居世界首位以来,历年发行量和存量规模都居全球前列。绿色贷款余额连年增长,在全部企业贷款中占比接近10%。
——政策框架最完善。出台绿色金融顶层制度,即2016年央行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及与此配套的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一系列具体政策,为绿色金融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区域试点最前沿。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地方实践,特别是在5省份试验区的发展,为全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
——全球推广最积极。2016年,我国首次把绿色金融纳入g20峰会议题,2017年作为发起国之一又成立了央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等绿色金融合作平台,2018年中英又共同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
陈雨露表示,下一步,要持续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和立项工作,还要结合各地实际,继续在5大试验区推动相关标准精准落地。
金融开放有序推进
针对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霍颖励表示,2013年,央行在上海自贸区推出了一些先行先试的措施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
目前,上海已经试点了全口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还有跨国企业集团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方面,实际上都涉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而且这些试点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在其他自贸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复制和推广。
霍颖励说,近几年,资本项目可兑换又有一个新的比较重大的发展,体现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很多与香港的互联互通机制如债券通、沪深港通等,都使得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显著增加;又如大宗商品——原油期货也以人民币计价,股票、债券也纳入了国际主流指数,这都大大提升了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力度,提升了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非居民持有的境内人民币股票和债券已达3.7万亿元,比今年年初增长了25%。霍颖励说,这是在去年已有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又得到进一步提升,可见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在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有了显著提高。
近期,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推出了金融开放的“11条”措施。霍颖励认为,这些措施的推出会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的提升。总体来讲,我国大部分资本项目都已经得到较高程度的开放。
霍颖励表示,下一步央行将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推动金融业以及金融市场开放,进一步提升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程度。同时,开放要与宏观大局密切协调,与金融监管能力相匹配,稳妥有序地推动。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