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正式发布近3个月,7月20日,《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资管新规操作进行细化,同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业内人士认为,后两个文件贯彻资管新规去杠杆和资管业务统一监管的核心原则,落实消除多层嵌套、强化穿透式管理、规范资金池运作、实行净值化管理等要求,引导银行理财回归代客理财的资管业务本源,重塑资管行业生态。
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作为资管新规的重要配套细则,7月20日发布的两个文件对于理财业务的关键要素进行了详细补充和说明,提升了执行层面的可操作性。
“《通知》是资管新规的执行细则,对资管新规中部分相对模糊的规定进行了明确化的补充,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通知》有几个要点值得注意,其一,进一步明确公募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非标资产的投资放宽。《通知》要求,公募资产管理产品除主要投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上市交易的股票,还可以适当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徐承远分析认为,考虑到商业银行在非标投资方面具有竞争优势,《通知》允许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非标资产,相当于保留了银行理财在非标资产投资这一相对优势领域的权限,有利于提高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和市场吸引力,这为银行理财和其他资管产品正面竞争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其二,针对存量非标资产的处置。《通知》明确,过渡期结束后难以消化的存量非标资产可以转回银行表内,央行在mpa考核时将合理调整有关参数予以支持,并支持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应对非标回表占用资本问题。徐承远认为,从社会融资来看,2018年以来随着资管业务收紧,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规模持续下滑。《通知》对存量非标资产处置的妥善安排,有助于缓解由于银行提前赎回导致的融资方债务偿还压力,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场融资状况和信用风险。
其三,在计价方式上,对符合条件的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管产品、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均给予了过渡期内按照摊余成本计量的权限,为银行理财业务有序平稳转型提供了充足空间。
回归资管业务本源
资管新规细化操作的进一步明确,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提供了具有实操意义的指导。对于国内资产管理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而言,监管要义是让所有资产管理业务均处于同一监管规则之下,避免不同机构的资管业务因监管规则和尺度不统一而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这对所有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和市场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从此次对资管业务的进一步规范来看,特别注重回归其业务的本质、本源,而且从制度设计层面进一步缩窄了银行理财和其他资管产品的差异。“未来资管行业可能迎来更多的监管举措,使得资管行业统一监管逐步深化。”信托分析人士袁吉伟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只是形成统一的监管框架,对于各类资管产品更加细微的监管要求还有赖于原有监管部门和监管举措。
“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是大势所趋。”中诚信托董事长牛成立在“金融时报2017年年会”发言中曾表示,我国自2001年《信托法》颁布实施后,就赋予了信托制度在国家法律、司法层面的基础法律地位。相比之下,目前其他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遵循部门规章层级的各类规范性文件,基础法律关系还存在差异,但法律效力和层级比较有限。让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这个本源就是信托制度。
袁吉伟认为,去通道、去刚兑、限制非标、禁止嵌套等思路对于当前资管行业的发展进行更深刻的清理和理顺,整个资管行业增速将有所放缓,业务结构更为优化,资管行业将进入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主动适应资管新规
在监管趋严与行业发展趋缓大背景下,资管行业坚持回归本源,促进业务持续优化和转型发展。
以信托行业为例,2018年一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季度环比增速由正转负。伴随资管新规靴子落地,消除通道与多层嵌套、规范非标投资、打破刚性兑付成为行业主基调,多家信托公司响应监管政策,自主控制规模和增速,信托通道业务规模大幅缩减。比如,今年1月至5月,国通信托严格控制非实业类通道业务,资金投向金融机构规模大幅下降,嵌套通道和金融交易通道业务明显减少。截至2018年5月末,该公司存续信托项目资金投向工商企业和基础产业类规模达1012.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06%,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国通信托董事长冯鹏熙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国通信托积极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各类金融风险,谋求主动转型和回归本源,使公司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实业投资银行、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和优质财富管理机构。
牛成立在上述年会上也表示,目前我国的信托制度在财富管理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信托功能也由以融资功能为主,逐步向信托的投资功能、风险管理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领域延伸扩展,在资产证券化、慈善公益、绿色金融等创新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徐承远认为,伴随资管新规以及细则的陆续落地,未来银行理财和其他资管产品将趋于同质化。围绕销售渠道、产品设计能力和投研能力这三大资管业务的核心,各资管产品发行主体的竞争关键在于培育和强化上述三大要素的优势,扩宽客户群体、提高投资收益或创新产品设计等方面,而资管产品间由于制度差异形成的竞争优势将不断弱化。